我的订单 我的联合网 购物车 帮助中心 客服电话:0755-82296262

全面分析水质对染色的影响(重要)

来源于网络 发布时间: 2020-03-24
       硬度

  一般认为硬度50ppm以下无影响,20ppm已经是很好的水了。

  筒子纱染色水质也不过如此,但水中铜铁离子含量要注意。

  通常活性染色在50ppm以下较好,关键是金属离子含量,特别是铁离子,会导致色光的变化,建议测一下水的电导率。

  达标排放的废水回用于漂染生产,产品容易产生色花的主要原因是水的电导率偏高;漂染废水回用应关注废水的电导率。常规的污水处理方法不能有效去除导致废水电导率高的金属离子,必须通过反渗透膜处理才能去除。

  水质硬度过大会在锅炉壁上结水洉,水中的钙、镁离子可以使皂类沉淀。染色不均,织物手感差、织物发黄。降低退浆用酶的活性,降低上浆材料的溶解度,与整理配方的化学剂不相溶。

  处理方法可以用EDTA或三聚磷酸钠试试用量2g/l,更好的是购买专用的金属离子封锁剂;染色用水如未经软化处理,或厚布中常含有金属离子经常造成染色不均(不良)的影响.所以在染色过程中加入鳌合分散剂防止金属离子影响,并可以促进沅除效果。

  但EDTA(乙二胺二醋酸),DTPA,NTA,磷酸盐.葡萄糖酸等鳌合分散剂可能会将染料中之金属离子鳌合出,造成日光牢度下降及变腿色.故而有网友推荐多磷酸盐类,多元醇酸类之鳌合分散剂。

  实例:

  现工场染棉所用水为地下水,没有经过软化及过滤处理,之前所染出来的筒纱很明显能看到一层泥垢,现在水中加入少量漂白粉,得到少许改善,但筒纱染出来后都有底层手感发涩,色光浅及暗,正反转调试过,软水剂也加过,但效果不明显,再进一步查证,在前处理煮练底部已有层差水质硬度约130ppm。

  原因:

  水质太硬,地下水染色纱,水质太硬及太多杂质,可能导致你的色纱筒管内层纱层污,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先把地下水抽到地面沉淀,软水,再用过滤器将水过滤,这样就不会有问题了,但投入要大一点。

  杂质及微生物

  阳离子性的软片工作液在河水中不稳定,其与河水中的微生物发生絮凝,产生黄色絮状物,沾在织物上,经过烘干、定型后就会在织物上形成黄斑,因此可以知道,为何在5~6月份温度较适易藻类繁殖的时候特别容易出现质量问题,而到了秋冬季节就很少出现这样的情况。

  水质的好坏对配制柔软工作液的稳定性、柔软整理后织物的白度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印染厂在生产时尽量使用处理过的水。

  有的厂家使用经活性炭过滤后的水质时还是会出现类似的情况,这是因为微生物很小,活性炭不能完全吸附、过滤,所以在水处理之前的沉淀池里加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使之与水中的微生物絮凝,再经活性碳过滤,就可以提高水处理的效果;此外活性碳必须定期清洗或更换。

  如上述方法不可行或仍不能杜绝质量问题,建议厂方在藻类繁殖旺盛的时候使用非离子、阴离子软片或用非离子软片拼用硅油进行手感整理。

  在黄斑产生较多的厂家,用氨基硅油整理未发生此类情况。

  冬天对于印染厂也不是好兆头,水质较差。

  p H值

  对于活性染色,pH值为7~9时,产品的色差正常,说明该pH值范围对产品色差影响不大,少量碱的存在不会改变或破坏活性染料分子的显色基团。

  u=280779375,379428432&fm=26&gp=0
    
   当pH值为8.5时,织物的皂洗色牢度和湿摩擦牢度为3级,不能达到客户要求;当pH值进一步增大时,色牢度变差,可知水中碱度增大,会影响染色产品的色牢度。

  污水回用厂进水水质一般要求pH值<9,以保证处理系统的微生物生长不受碱度危害而能正常运行,而回用水质量标准要求pH值落85,最好是接近7。

  盐度

  回用系统中的盐类主要是硫酸钠,其有两个来源:

  (1)作为促染剂在促染工序加人;

  (2)煮漂和固色工序加人的烧碱和纯碱,经硫酸中和后,均转化为硫酸钠。

  回用系统中的极限盐度为924mg/L,,该盐度不影响织物染色质量。



  铁离子
 

  前处理铁离子会使双氧水聚集加速分解,导致布面有破洞产生。

  铁离子会导致染色布面发暗,容易出现色点。至于去除方法,先看含量如何一般15ppm以下则无关紧要,若稍高可加螯合剂。

  氯离子

  单纯的氯离子对活性染色是没有影响的,因为有人用食盐做促染剂,但其对染缸的缸体是有影响的,要看你所用染缸的钢材是否耐氯。

  若是像自来水,其中含有漂白杀菌用的有效氯,且超过一定标准,就会对染料造成影响了。

 
提示本文来源于纺织网仅供参考阅读
涉及版权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内容

厂家直销
足码足棉
精选原料
售后无忧

客服热线(9:00-18:00)

(0755)82244832

(0755)82241910

我司公众号
我司APP
2012-至今 深圳市万企互通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