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轻工业取得了哪些成就又面临哪些困难?随着“十三五”的开局,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重大战略全面实施之年的开启,轻工行业又有哪些机遇和挑战?1月13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世成接受了中央电视台和本报在内的多家媒体的联合专访。他表示,“十二五”期间,创新对产业升级拉动效果明显,“十三五”时期,在轻工业落实“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过程中,创新的地位岿然不动。
回顾“十二五”——创新对产业升级拉动明显
谈到轻工业在整个“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成绩时,王世成表示,轻工业在刚刚过去的“十二五”期间,发展综合实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并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第一,综合实力较强。从行业角度来讲,截至“十二五”末期,轻工业占全国企业15%的资产,主营业务收入的20%,利润的21%,26%的出口创汇和25%的劳动就业。轻工业对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仅去年前11月,轻工主营业务收入就达20.83万亿元,暂居工业领域首位;全行业利润增长9.52%,这个增幅在工业领域名列前茅。可以说,“十二五”期间,轻工行业整体综合实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第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十二五”期间,轻工业国家级各类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达41个,国家级的企业研发中心144个,为行业发展给予了很强的科技支撑。同时在发展中,不少企业都在为自身研发能力的提升、创新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积极努力。以轻工百强企业为例,平均科研投入已经占到主营业务收入的3.05%,而且海尔、海信、格力、四川达威皮革、广州喜之郎以及华泰造纸等都超过百强的平均值,应该说都非常重视并且加大了科研的投入,这样使整个行业逐步的发展,“十二五”以来有非常明显的体现。
第三,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2014年轻工业完成了6153亿美元的出口创汇,“十二五”期间年均出口增长14.7%,100多种轻工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其中,家电、皮鞋、五金、羽绒制品、自行车等占国际市场份额的50%以上,取得了明显进步,轻工大国名副其实。在国际交往中彰显了轻工产品的形象。
展望“十三五”——优化供给结构提升创新能力
工信部的权威数据显示,仅2014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为1.1亿人次,境外消费额达一万亿元,其中购物消费达5000多亿。而值得关注的一个变化是,5000多亿元的消费从过去购买的大多是奢侈品,明显转到了日用消费品。中国游客在国外大肆抢购的马桶盖、电饭煲、乳胶枕,无一不是轻工产品。如何引导消费回流也成为很多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对此,王世成也有自己的看法。“这其实是商品品质品牌、购物心理、商品价格和服务环境等多个因素的综合反映。”
王世成表示,“十三五”期间,我们在承认轻工产品在中高端领域还有短板的同时,也应该从供给侧改革、完善品牌管理等方面发力,从而引导消费回流。
第一,从轻工行业来讲,一定要向中高端产品发力,要努力提高产品的品质,比如我们的钢琴,国内也有很多品牌,像珠江、星海、海伦、长江等,近年来质量水平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已进入国际音乐殿堂,但是应清醒地看到,在高端演出琴的选择上目前大多还是选择斯坦威等国际品牌,所以要承认差距,要下大力气去促进产品研发,加快缩小差距。
第二,在行业发展当中务必突出质量为上,要对轻工产品在标准体系上加快接轨,在质量把关上更加严格,发挥近百家专业检测队伍的作用。比如食品,要加快建立检验检测的体系建设和溯源系统建设。也可在具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行业开展国内外产品实物质量对比测试等,努力让百姓更多享受到轻工产品质量的红利。
第三,在整体发展中,支持国内一些为国际品牌代工的企业,像我们的皮革、家电、玩具、五金等一些代工比较多的行业,要考虑如何将其转换为自主设计、自主品牌,这种跨越是一个捷径,应该鼓励他们在这些方面进行有效地转换。
另外,在当前国际经济不是很景气的情况下,适当鼓励优势企业出国跨境,对世界一线品牌进行有效并购,可以减少我们创立世界级品牌和名牌产品的时间。因为据我们分析,世界级品牌的创立,从出生到它的兴盛一般要经过25年到30年的周期,我们要在这个方面通过跨国兼并的方式,把它的品牌、研发能力、销售终端等完整的产业链一并收购,这样对我们借鉴提升超越发展会有利。“我们对轻工业的跨越发展充满信心。”王世成表示。